首页
搜索 搜索
当前位置:商业资讯 > 正文

经济学家魏凤春:欧美银行业危机尚未结束,警惕银行风险向地产传导 今日热搜

2023-03-24 17:55:51 首席问答

划重点:


(资料图)

1此次银行业危机是美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种非正常状态,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美国经济增长、创新乏力,以及美联储自2020年货币超级宽松后又持续加息综合作用的结果。2即便美联储停止加息,也不会马上降息,除非美国的通胀数据降到2%。因为一旦降息,通胀还有可能再起来,那么美联储这两年就白忙乎了,这种风险是他们承担不起的。3从历史上看,“十次危机九次房”,硅谷银行的破产影响不是太大,市场应该担心的是美国的房地产出现问题。随着美联储加息越来越高,持有房地产的成本也越来越高。4在救市问题上,不能过分“市场原教旨主义”。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,出了金融问题,如果政府不及时救助,最终危机一定会蔓延,导致一些不可控的风险。5这次瑞银收购瑞信的案例,AT1债券被完全减记,股东的权益排在债权人的前面,明显不太合理。

文| 腾讯财经 王慧

美国中小银行接连倒闭,瑞士信贷银行深陷危机,全球资本市场陷入动荡。本轮欧美银行业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?在银行业危机下,美联储3月份为什么没有放缓加息?随着美国、瑞士监管机构出手救市,本轮危机快要过去了吗?

近日,创金合信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魏凤春在腾讯财经《首席问答》栏目中表示,此次银行业危机是美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种非正常状态,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美国经济增长、创新乏力,以及美联储自2020年货币超级宽松后又持续加息综合作用的结果。

魏凤春认为,从历史上看,“十次危机九次房”,硅谷银行的破产影响不是太大,市场应该担心的是银行业危机向房地产领域传导,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,持有美国房地产的成本也越来越高。

对于救市的问题,魏凤春认为,不能过分信仰“市场原教旨主义”(注:认为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有足够强的调节作用,反对政府对市场的调控和干预)。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,出了金融问题,如果政府不及时救助,最终危机一定会蔓延,导致一些不可控的风险。

以下是问答全文:

1、本轮欧美银行业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?

魏凤春:一方面,疫情之前,全球本身就陷入一个经济增长相对乏力的状况,特别是2020年疫情之前,全球的经济增长、新的创新几乎看不到了,大家熟悉的苹果、谷歌、亚马逊,都创新乏力,全球经济处于停滞状态。

另一方面,疫情发生以后,美联储实行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。美国当时就是一个经济增长不佳的经济体,又强行刺激需求,必然导致一种过热和通胀,而通胀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太大了。

在大放水的背景下,2020-2021年美联储基准利率只有0-0.25%,融资成本极低,银行获得息差的空间不大,为了取得更高额的利润,硅谷银行选择购买传统意义上风险相对较小的美债和MBS。随着美联储加息,国债收益率上升,这些资产就开始赔钱。赔钱以后形成损失,为了解决损失,只能是出售股权,一出售股权,投资者就发现你的公司出问题了,马上挤兑,一挤兑这些银行一夜之间就完了。

本质上来讲,此次银行业危机是美国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一种非正常状态,就像一个人生病,本来休息一阵就可以,结果非让身体保持高负荷运转,猝死的风险无疑加大。

但是近期人工智能、ChatGPT等会不会重新让美国的创新引领全球,现在还不清楚。若这些高科技领域的突破能够让美国重新走上创新之路,经过一系列的金融整顿,美国有望重新实现实业和金融关系的平衡。

2、在银行业危机下,美联储为什么没有放缓加息?对国内投资者有何影响?

魏凤春:美联储3月份加息25个基点,5月还有可能再加息25个基点。考虑到美国现在的银行业风险,接下来美联储的操作可能需要观察,看什么时候停止加息。但是我认为即便美联储停止加息,也不会马上降息,除非美国的通胀数据(CPI)降到2%。因为一旦降息,通胀还有可能再起来,那么美联储这两年就白忙乎了,这种风险是他们承担不起的。

对于国内投资者而言,过分关注美国银行业危机、美联储加息等外部因素意义不大。国内投资者应该将注意力集中在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中的主赛道上。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建设征途中,高质量发展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诉求。美好生活的诉求分为两类:第一类是需求,第二类是供给。需求在哪里?强国,环保、绿色,这些方向都是我们所需要的。供给在哪里?企业怎么来满足老百姓的需求,现在政策部署很明确,高质量发展实业,以实业为根,制造业为本。如果落到近期具体的板块上,我比较看好数字经济、中国特色估值体系催化下的央国企等的投资机会。

当然了,这些板块可能会有波动,比如说近期数字经济板块也在调整,调整很正常,说明大家对未来的投资主线有分歧。但是有些就不能把它当作主线,比如房地产,房地产板块的估值目前看起来很便宜,但是很明显它不是未来的主导产业。

3、随着美国、瑞士监管机构出手救市,欧美银行业危机是不是已经过去了?

魏凤春:目前还很难判断,至少我们看到金融的冲击还没有结束,可能美国硅谷银行稳住了,但是随着美联储继续加息,接下来其他银行有可能也会出现问题,甚至这种风险有可能从银行传导到房地产。从历史上来看,“十次危机九次房”,硅谷银行的破产影响不是太大,我们比较担心的是美国的房地产出现问题。随着美联储持续加息,至少持有房地产的成本越来越高,最近两年全球资管巨头黑石集团、全球著名对冲基金桥水基金,均因持有与地产相关的资产,出现一些问题。

从投资的角度来讲,当前既不能认为危机过去了,也不能认为它没有过去。因为从去年瑞信出问题到现在为止,如果你持有了瑞信的资产,那你的资产有可能血本无归。但是你也不能因为有这个危机,所有的资产都不投了,完全持有现金来避险。我们看到,尽管有这些风险,今年中国资产和美国资产也有很多机会,比如ChatGPT就让很多投资者赚到了钱。总体来讲,采取一种相对比较谨慎的策略来投资,比较符合现实。

4、有一种看法认为,政府出手救市不符合市场经济原则,该怎么看?

魏凤春:对于此次美国和瑞士政府出手救市,的确有一种观点认为,这两个国家不是号称市场化程度很高、强调市场经济原则嘛,为什么一定要政府来救市呢?我觉得持这种观点的人可能过分信仰“市场原教旨主义”了,即市场的问题一定要全部由市场来解决。

其实任何一个国家政府的角色定位都差不太多,它有一个基础的定位,政府是来提供公共品的,它需要大家纳税,政府用税收收入解决一些我们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。金融风险的处置,历来也是对政府的最基本要求。无论是美国还是其他国家,出了金融风险,如果政府不及时救助,金融风险一定会蔓延,最后会导致一些不可控的风险。

1929年美国大萧条之后,大家都在反思,为什么从经济危机变成了全球性危机,主要是政府出手太慢了。当然,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盛,政府出手也会加剧危机的出现,比如说近3年来,如果疫情之后,美国政府没有印发天量货币,那么美国的通胀也不会起来。

5、美国总统拜登说,救硅谷银行“纳税人不会承担任何损失”,那么谁将为救市买单?

魏凤春:政府提供公共品,本身不创造财富,它花的钱需要纳税人来提供。如果从这个视角来考虑,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是纳税人的钱。纳税人的钱又分当期的钱和未来的钱。当期的钱,比如美国要救助硅谷银行,对美国纳税人说你交100美金的税,这是一种方式;另外一种方式是发国债,国债就是未来的税收。这种情况下,如果拜登讲我不花当前纳税人的钱可以理解,如果说不花未来纳税人的钱,我不知道这个钱从哪里来?

如果看硅谷银行的财报,它的资产不少,这两年扩张也很快。这种情况下,政府救助以后,有可能过了几年这些资产最终赚钱了。所以说美国政府救助硅谷银行,第一是别让风险蔓延,因为毕竟还有很多中小银行,第二随着经济的运行或者股市的修复,这些资产的估值可能会起来,这样就不需要纳税人来买单。

6、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,政府掏纳税人的钱救银行就引发公众普遍诟病,怎么看欧美银行“大而不能倒”的问题?

魏凤春:2008年金融危机后,美国经济萎靡不振,失业率居高不下,不少民众认为当年因为金融业通过加杠杆赚了那么多钱,现在出问题了,要老百姓来买单。占领华尔街运动,遂成为席卷全美的群众性运动。但是从整体的视角考虑,当年连花旗银行都崩盘了,美国政府还不管的话,那么整个美国的经济就瘫痪了。银行大而不能倒,是风险承受的问题,但是系统性风险承担不了的时候,就不得不倒了。

7、从瑞信的救市案例来看,有人认为,瑞信的这次救助规则太离谱——股票打了四折、债券(AT1债券)则一夜归零,股权明显优先于债权,该怎么看?

魏凤春:在市场经济下,企业破产清算有不同的补偿程序,先还税收、工人工资,然后是债权,最后才是股权。这次瑞银收购瑞信的案例,AT1债券被完全减记,股东的权益排在债权人的前面,明显不太合理。